张国强 Aug 7, 20224 min好学校的样子:社会行为的养成改变一个地方的希望就是教育 自古以来,华社非常坚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思想,社会大众对学校资源的赞助及投入从来都是不予余力的。 在马来西亚,我们可以从许多乡镇的教育建筑及学校观察到这个现象,尤其华裔人口占多数的麻坡更是一个典范。...
黄美尹Aug 5, 20224 min草稿 x 星洲不再只是图书馆,把知识共享带进休闲童年时图书馆给我的印象,就是拥有大量故事书的教室,里面陈列各种读物、五颜六色的桌椅——是个不会发出声音的大盒子。而在中学期间的图书馆,一样容纳各种参考书的自习室,坐满拼命K书的学生,朴素安静的气氛——充满各种机械齿轮却沉闷无趣的大箱子。...
林慧敏Jun 16, 20223 min草稿 x 星洲男女平等?那你为什么还要叫我女性建筑师?有些时候并不是男性伙伴刻意夺走女性伙伴的功劳,而是媒体和社会的封闭观念会自动把女性的功劳剔除。因为在他们看来,建筑设计需要一个“明星”面孔,一个犹如英雄般的角色来代表这些设计,而女性并不符合他们期待的形象。
何凯晶Jun 15, 20224 min草稿 x 星洲告别是种练习──人间的中转站:蕉赖孝恩馆很少会单纯从空间规划角度来看一个殡仪馆,显然那是个承载生离死别、过于“沉重”的一个场所。儿时记忆模糊,对于亲友的思念早已安放某处,脑海却清晰记得哀乐低回,众人泪垂,铃声彻响,道教师傅呢喃声中夹带焚香,这种庞大的情绪饱和堆砌的场景是不舒服的,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或许这应该就是告别式
黄美尹May 27, 20224 min自由主题少女与海我童年住在笨珍的海边。那是常人下不去的海,充满沼泽和红树林的海。临海隔着繁忙的柏油路,对岸是遥遥无际的诗和远方,放眼望去触不可及。海浪的声音是我性情的熏陶,潮汐的变幻是我成长的陪伴。临别依依,海风的咸是我搬离海边和童年,不舍的泪。
林慧敏Mar 20, 20229 min草稿杂志专题回归海脚 | 至简和朴实的连接,与乡民共存共利 —— 专访林荻皓文 | 林慧敏 摄影 | 廖荟玉 林荻皓(Haus studio 主持设计师;海脚屋 & 海脚食堂发起人兼设计师) 种子 毕业于新纪元学院室内设计系的林荻皓在自己的家乡丹绒士拔(Tanjung Sepat)先是和家人开设了民宿“海脚屋”,并在疫情期间和一群伙伴们再另开了一家...
何凯晶Mar 20, 202214 min草稿杂志专题时代转型,跨学科思维的养成—专访张文婷 Wendy Teo主持采访 | 黄值众 访谈整理 | 何凯晶 说明:本文记录草稿主持人(简称“草”),以及受访者婆罗洲美学实验室 Borneo Art Collective (简称 B-Lab) 创办人Wendy Teo 张文婷(简称“张”)的访谈内容。...
陈立康Sep 8, 20216 min与草稿阅读与草稿阅读 / 看不见的锡城《流俗地》黎紫书著 她在自己的想象中构筑一座锡城, 她的城市没有大楼,没有街道,有的只是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的关系。因为我们看得到,知道这世界的样貌,所以想象总逃离不开既定的形象,在我们的想象中,样貌总是优先于概念,面貌总遮盖着本质。...
谭诗颖 Su QuinSep 8, 20213 min草稿人物工匠人典叔 | 他们更关心“我是谁,我在创造什么”吉兰丹土生华人的工匠文化 — 文 | 谭诗颖 随着工业时代的推进,目前市场上的木制品都趋向自动化及量产化,机器取代人工,马来西亚传统的木匠越来越稀少。在参与吉兰丹土生华人文物馆(Galeri Peranakan Cina...
黄值众Sep 8, 20215 min与草稿阅读与草稿阅读 / 日本设计美学界圣经隈研吾从《阴翳礼赞》中获得对美的重要启发,直言:“《阴翳礼赞》是我的教科书。”。他认为谷崎润一郎用非常简洁的方式总结了日本建筑的精髓,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光的水平层次感,这也是隈研吾在他建筑中一直追求的。日本的空间,光线并非从头顶照射,而是从侧面照射,随后逐渐变得越来越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