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城市裡练习慢活
- 魏杏语
- Jun 11
- 5 min read
文:魏杏语 [ 草稿特约编辑,平面设计师 ]

从小就身处在浮罗交怡的我,接触大自然相对比大部分居住在城市裡的人还要容易。交通较为稀少,没有交通吵杂的地方、早晨和夜晚随著凉爽的风可随处听到树叶之间的轻拍声和昆虫的鸣叫声,距离也就只有半小时裡面的车程就可到达,随时都可以找个地方放松一下,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直到去英国留学的期间,在剑桥这座城市居住,与伦敦相隔仅一个小时或以上的火车或巴士可到达。通常我会步行到学校,总会沿途穿过名叫Jesus Green和Midsummer Common草坪的小径,再越过一座水坝上的小桥。沿途上随处可见各种行人,有各种提着公事包步行赶着工作的上班族、骑自行车的、一群畅谈甚欢和戴着耳机独自一人的大学生等等,仿佛步行这件事总是那么的频繁,每个人都活在当下专注眼前事。伴随著小径有这柔弱的黄色路灯,转角每个步行的路途总是那麽的放鬆,也不会因一个人步行感到不安。

毕业回国之后,虽说习惯了慢生活环境和方式、但为了继续追求理想,打算在吉隆坡,奔波发展一段时间。但居住不久后,却非常轻易感受到城市氛围下带来的压迫感。我试图找寻可以舒缓压力方式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归大自然,这时候才开始有了探索城市裡公园的想法。
城市绿洲?大公园的宏伟与矛盾
对城市生活很陌生的我也好奇大自然在大城市里是怎么样的存在,听闻Perdana Botanical Garden是位于吉隆坡城市其中一个很大的公园,刚好某天所在地离这个公园只有5分钟的车程。尽管当时中午11时是非常炎热的时段、也毫不犹豫往目的地出发。公园图标一共有大约30多个景点,首先一些这公园的背景,Perdana Botani Garden是成立于英国殖民时期的19世纪80年代末建造的,整个公园以共有92公顷那么大,也是吉隆坡市中心古老的公园之一。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景点,其一叫Bamboo Playhouse,是在湖边用竹制成的亭子,那是由马来西亚建筑师Eleena Jamil设计。最大的特徵是在浮空平台上用31组竹子所组成的树状亭子。我试图往阶梯爬去,坐到第二层很靠近亭檐的观景台,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周围的景色确实也能够带来宁静和舒缓的感觉。接下来就是Perdana Canopy,也就是这公园裡最有名的景点之一。宽阔的空地有著居高的屋簷,如一个迷你广场般的空间。根据网上的资料,这庇护是以模拟了水源的流动性,与蓬勃的高树为设计概念,运用「模仿」大自然的结构融入周围的环境。除了可以容纳大量人群以外,有效地减少对自然的阻碍,保留湖园该原有的样貌。沿途会经过有广阔的湖泊,和宽阔的路供高球车和行人有足够大和舒适的空间行动。这些大型公园设计宏伟,却离住宅区遥远,它们看起来更像是为特定目标游客而设。所谓的城市绿洲是否有真正达到人们需求的宜人性和便利性?

小型公园:忙里偷閒的闲逸与不安

上一个大型公园离住处太遥远,偶然发现家里附近车程大约10分钟的距离的公园、不太起眼但没有时限的湖园——Taman Aman Park,位于住宅小区的内部,靠近八打灵再也著名的文艺区Taman Paramount。公园有好几个入口。其中入口前的侧边有个篮球场,进口直直走到尽头是面向湖泊的走道,上方就是轻快铁的轨道,时不时会有轻快铁经过;顺着轨道的方向直走会通到轻铁站。有个陈旧的凉亭、小型的滑板场,还有滑梯和秋千公园通常该有的基础设备。

早晨会遇到像是住在附近各自健身的中老年人,观察下来我好像是唯一公园裡最年轻的,这样简朴纯粹的生活模样很是羡慕。我比较喜欢傍晚到这裡的氛围,面对在自然裡和交通轨道(机械)著强烈对比的画面很是着迷。大绿色自然有治愈的能力, 但观察到平日来散散心的人非常少,觉得好可惜,但也因为这样才更感受到宁静。

根据过往的新闻报道,政府有针对此公园进行维修改造,吸引的似乎主要是附近的老人。尽管这些小公园在晚上不会关门,深夜里个人往往感受到社区共融的不足,安全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住宅区公园:休憩之间的监视感
无需驾车、探索到距离住处最靠近的公园。考量到到个人安危及精神消耗,距离住处最靠近、又步行就可以到达的公园就只有这裡了—— SS24/4 Park。这公园同样有篮球场、足球场、两座凉亭、有滑梯和秋千的迷你儿童游乐场、和健身设施,与一般的公园一样该有的基础设备都有。

由于整个公园位于住宅区正中央,四面八方都正面对著房子,和夜间巡逻保安开著最闪亮的灯、骑著电动车不停绕著整个公园转。没办法长时间待在幽闭的房间的我,逼自己一把走出门透透气、在公园裡的凉亭静静发呆著已经成了我定时习惯做的事。事实上经常碰到保安开著最闪亮的灯骑著电动车绕著公园巡逻有无形中被监视的感觉,和坐在别人家裡正对面的凉亭经常会被狗吠个不停,没法第一时间就感受到安宁。在无法掌控周遭外来烦扰的情况下,我又该如何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唯有用一小段的时间沉淀及适应、转换心态,才能勉强重拾理想上的安宁。
举了几个公园例子,观察到一般公园和城市超大公园规划的细腻度则是两极化,我认为确实还没有一个最贴近理想的公园。当回归大自然可以是最简单、可以疗癒的事情,为何如今在吉隆坡却感受到接触大自然是很奢侈、很难得的事。在城市裡所观察到的生活方式却是以娱乐场所资本主义为主,还需要消费来做指定的事情来缓解压力。面临著及其压力的环境下,到底该关注自己是否会被资本社会淘汰,还是该专注于稳定脚步找到理想人生的定点?公园为什麽还被需要?又该怎麽规划才能达到是最贴近提高人们身心灵的生活素质的公园?我想以上是我逛公园微小观察到的细节的例子和主观感受。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魏杏语
草稿特约编辑,平面设计师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