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岛上的三座建筑
- 吕蕙妡
- Jun 13
- 4 min read
Updated: Jun 16
文:吕蕙妡【草稿策划编辑,AngkasaLab Studio 建筑设计师 】

丰岛是位于日本濑户内海里的其中一座岛。它曾经因濑户内海的贸易而繁荣,但在1970年代开始因工业废弃物非法排放导致一度被命名为“垃圾之岛”。经过长达15年的居民抗议,2003年开始陆续撤出工业废弃物,并在2010年作为其中一个展示艺术作品的岛屿之一广为人知。
丰岛加入了濑户内海艺术祭之后,政府并没有大势开发及建设,或是让岛外的人可以开车进岛,而是在保留它原有的自然景色的前提上,提供环岛巴士及自行车租借服务,减碳的同时,也让旅客可以欣赏沿途风景。在丰岛上除了可以欣赏美景,还有三个建筑是这座岛上的“灵魂建筑”,都值得细细欣赏,分别是丰岛美术馆、心跳美术馆及横尾馆。
丰岛美术馆:建筑和艺术的结合
丰岛美术馆建在一座可以俯瞰濑户内海的小山丘上,由艺术家内藤礼和建筑师西泽立卫为2010年的艺术祭共同设计。 在广阔场地的一角建立了一座水滴状的建筑,让曾经是休耕地的梯田与当地居民一起得到再生。 这个建筑奇妙之处在于它的结构,在面积约40×60米、最高高度4.3m的混凝土壳结构空间中没有任何柱梁。当初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建筑师利用了地缘优势,就是小山丘,让泥土堆积在建筑里作为弧度模型支撑。混凝土凝固了之后再把泥土挖掉,让室内有完美的弧线。
在售票处得到的艺术作品讯息是,“馆里展示的是艺术家内藤礼的水滴作品”。取票之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了一条被精心规划的路。这条路沿着可以看到大海的山丘边,穿过小森林,到了美术馆入口。美术馆是禁止穿鞋、禁止说话、手机必须调至静音以及禁止拍照,你只能和别人用眼神交流或者非常小声的窃窃私语。所以在馆内,整个氛围会让你沉淀下来,很专注地去思考你的人生,或者观察这个建筑的美。
在美术馆里,因为被美术馆结构吸引,以至于我不小心踩到了一团水。当下我是很纳闷的,“为什么没有把水擦干。”这时,同行伙伴用眼神示意,让我认真看那坨水。这时我才发现,馆里展示的作品是地面上的小孔在特定的规律下会冒出水滴,然后因为地面的倾斜度留下另一个孔,地底下是有管道让这些水循环在它们的系统里,原来这就是“水滴作品”。之后在馆内的其中一个乐趣就是很认真的在地上找孔。除了地上的孔,美术馆最值得欣赏的是它的两个天窗。两个天井都挂有一根绳子,它昭示着风的存在。透过天井,你可以看见树梢的绿叶和蓝天白云。因为混凝土的关系,室内温度会稍微凉快一些。在建筑里,除了拍照,你可以坐着、躺着、或是跟工作人员要一支铅笔素描,在里面睡着了也没关系。望着天井外的蓝天,心就会莫名的被治愈,有种岁月静好的沉淀。


心跳美术馆:重新思考心跳赋予的意义
心跳美术馆,是一间在海边的小屋,专门收集心跳跳动声的档案型美术馆。自2008年起,一名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为了留存住人们曾经存在于这个世上的证据,开始收集心跳声。馆里有一个小黑屋,屋里的灯会依据播放的心跳声速度闪烁。小黑屋的尾端播放着心跳声,让屋里的人能体验不同人的心跳。或许有些人在参观了小黑屋之后,听着不同人的心跳声速度,会觉得很庆幸自己还活着。但对我而言,在那小黑屋里,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恐惧,而非希望。或许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黑暗恐惧症,而当光线因为心跳的缓慢而变弱,在小黑屋的每一步都变得非常不安,导致我从小黑屋出来以后用了好一段时间缓过来。从小黑屋出来之后,有一个全白小房间存放着不同人的心跳声,在人坐下的高度开了个小窗,能看到海岸线。或许这是艺术家的小巧思,让你在聆听不同人的心跳的同时,从小窗望向一望无际的海,从而得到内心的平静。从小黑屋的恐惧,到白色房间里的心跳档案室,再到一望无际的海,心情上的跌宕起伏,或许是艺术家有意为之的沉浸式体验。



横尾馆:从“视觉”感受生命
如果心跳美术馆用“心跳声”放大了生命的意义,那横尾馆则是用“红色”(代表生命血液的颜色)呈现”生与死“。横尾馆是由艺术家横尾忠则和建筑家永山祐子创建,将旧民宅进行翻修而成。在门口处,永山祐子运用了红色玻璃隔开了馆内外空间,看到的室内空间都有着红色滤镜,像是生命亮起了红灯发出警示。馆内室外空间有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部分红色石头格外亮眼,像是内脏堆积在水池中,或是成为主屋的根基(看了网上有人解析才懂)。主屋内地板换成了玻璃,可以看到脚下的池塘的同时,也反射了主屋里横尾忠则以”生与死“为主题的作品。在艺术祭的介绍词写着,“这是一处让人同时想到生与死的哲学场所,建筑物上使用控制光与色的有色玻璃,通过改变丰岛的光、风、颜色和作品外观,将空间体验像拼贴画一般连接起来。”在红色滤镜下看到的事物因红色滤镜而变得单一,但同时也能感受到永山祐子和横尾忠则想以非常赤裸的方式呈现生命的意义。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吕蕙妡
草稿策划编辑,AngkasaLab Studio 建筑设计师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