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空间Instagram风需要更深度的诠释
- 梁舜惠
- May 15
- 5 min read
Updated: May 22
文:梁舜惠【草稿特邀编辑,前英国律师,目前是品牌与业务营销规划总监及专栏作者】
摄影:邓谆元【大学教授,曾在台湾担任空间设计助理。目前为建筑空间摄影师。 作品多次刊登在台湾建筑杂志。】

自从照相机及媒体行业诞生以来,社群媒体不管是传统出版或影像打卡风气已经盛行将近一个世纪。从过往的各种传统营销方式发现,餐饮业都主张把门面做好,让人打卡,就是最好的营销。 这种打卡制行销方法的爆炸性比一个世纪前盛行的口碑行销还火速。可这也造成了一个商业难以持续的窘境,就是用拍照打卡作为引人注目的噱头,开业阶段或许能销量暴涨,一炮而红,可后期是否能锁住顾客或让顾客回流才是生意真正得以续航的精髓。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当下青年最爱使用的Instagram 社交媒体,对精致漂亮的空间打卡拍照的现象,甚至如何影响当代设计思潮及变革。Instagram风(简称Ins风) 到底是不是一种设计风格?有别于工业风、复古风、欧洲风、简约风,这些风格都具有时代背景和故事的风格,那Ins 风又代表着什么意义?对当今设计圈会有什么冲击?
近年来,业主在雇佣设计师的时候,对自家产业的设计风格要求也并无任何见解,很纯粹地表态要产业具打卡效应,ins 风。在小红书上推荐的各种网红打卡咖啡厅,也打着‘ins 风咖啡厅’、‘城中最新ins风咖啡厅’作为绰头。若仔细一看,便会发现所谓的 ins 风气也已卑微至人人都能设计和打造ins 风空间。花一笔小钱,到淘宝采购家具,安装一些灯饰,放上一些淘宝装饰,便能成为 ins 风。后患是,设计师的概念和构图被贬值。设计本来就是赋予空间灵魂和价值。在ins 风泛滥的时代,也成就了一堆没有什么深度和文化的咖啡厅、度假屋,打着ins 风的响号,推广着没有灵魂的设计。


Ins 风家具和装饰垂首可得的便利还会让业主忽略了顾客的质量体验。业主在挑选家具和内装的过程中只在意视觉感官体验,即是看起来美、拍起来美即可。轻易被忽略了的质量体验包括挑选的家具桌椅是否符合人体工学?是否舒服?灯饰是否能给顾客舒适舒畅的体验?我曾到访过一家 Ins 风民俗,浅木色系的简约风,可一看见房内是宜家最实惠的浅色木架床、圆形铁茶几,我便能估算出所谓Ins 风品味的极点,仅在那个水平,没有质量的空间体验。
打卡型空间和体验型空间上的差别
姑且先不评论食物、产品的质量,但空间给予顾客的舒适和归属感也是让顾客决定是否会再回留的关键。我尊重每一位业主创业的精神,也相信每一个业主都想要精心将他认为最好的贯穿给观众。特别是近年来无论是餐饮业、旅居,都在走体验式行销,即是让顾客从视觉、听觉和其余感官都能在同样的空间和维度里获得附加价值。把空间打造成 ins 风,自然也涵盖了业主的热爱和热忱,但这个热忱背后的寓意,是否能为这个空间赋予更高的价值?是否能与顾客链接创造归属感?

我曾经在吉隆坡城中Jalan Galloway 的一家咖啡厅,待上一个上午。这是一家由老店改装的现代咖啡厅,走的是干花的内装和大地色的简约的设计。没有什么过人的设计弧度,最大的卖点是这家老店建筑竟是在1928建造完成的老房子。这咖啡厅当然也有受ins 风影响,打卡的空间远远超过一两个。我有幸和老板交流,问他本人,餐厅那么大,设计那么美,他最喜欢的是哪一个空间?我以为他会指着其中一个装着灯饰的角落,又或者是其中一堵墙。皆非。他喜欢的是下雨时候的咖啡厅。

咖啡厅的店名叫WU DI。老板名叫Wardy,特意用不标准语调的拼音做店名,不是因为店名和本名很像,而是想预留一些诠释空间给顾客,WU DI可以是 ‘无敌’、‘无底’还是‘屋底‘。谈话中他表态,开业以前就锁定只找老店的他,无法忘记第一次踏足这间未经装修的老店,就被这个二楼与三楼屋檐底下的空间吸引。这跟他儿时在甘榜成长的经历有关。屋檐底下有过他最难忘的童年时光。或许老板是歌手的关系,所以对声音特别敏感。他说小时候最喜欢在屋檐底下,听到雨天雨水打在屋顶的声音。这是自然界的乐曲,所以在城中开了一家寓意‘屋底‘的咖啡厅以后,最喜欢的居然不是那精心的ins风室内设计,而咖啡馆下雨天雨景。
创造归属感才是空间设计的灵魂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家咖啡馆回流顾客那么多,甚至顾客一呆就呆上了大半天,是因为归属感。我问了老板,一杯咖啡在你的空间呆上老半天,商业角度来说,好像不太划算。老板很豁达地说了一句,‘他根本不在意,因为他咖啡馆的空间非常大。’确实,这个3层楼的老店咖啡馆空间比起外边的咖啡馆大多了,那么多座位老板还坚持在户外架设户外座位的原因是想要营造家人朋友在庭院乘凉的氛围。这便是在为顾客创造归属感!这个空间给予的归属感已经让空间本身与每个访客的内心产生连接,而这种情怀连接远比美味的食物、价廉物美的促销来得可贵。


在建筑空间与设计之间,我们常常忽略了与周遭环境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单纯地打卡和过度吹捧instagram风设计,反倒是贬低了空间本身的意义。就像WU DI 咖啡馆,纵然他的内装很美,可若细微地用老板的角度和感官去诠释这个空间,寓意远远比 ins 风更美。我想这也是为什么WU DI 咖啡厅能带给顾客那么多归属感。因为这个空间除了设计,还参杂了老板对生活的情怀与故事。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
作者 | 梁舜惠
草稿特邀编辑,前英国律师,目前是品牌与业务营销规划总监及专栏作者。
NGO 设计工作室业务经理,对空间规划和设计有深度熏陶和见解,
对古迹保存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媒合有强烈的热忱和愿景。
摄影 | 邓谆元
大学教授,曾在台湾担任空间设计助理。
目前为建筑空间摄影师。 作品多次刊登在台湾建筑杂志。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