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晖翔 【入众Rejoin Collective成员,自由建筑设计师,目前在新马两地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居銮中华中学诺大的校园里有一处等待被改造的空间,它的“前身”是联系着校园里各社团干部的心脏地带——前联课活动办公室。随着每年校内功能空间的重新编排,这个空间也被腾出计划改造成一个能够广纳校园各人士的公共空间,用于开会、接待、自习等。随着改造计划的提出,居銮中华中学邀请了两位校友张健毅和林晖翔于日前举办【空间改造工作坊】,并在9月13日举行成果发表会,邀请董事长王培荣和董事会总务章井钟前来与参加学员、老师、各社团干部一同交流。
本次工作坊是由居銮中华中学联课活动组、国际事务处主办,入众Rejoin Collective团队、舍记DesGin Studio联办。工作坊由建筑专业背景的设计师张健毅与林晖翔监督指导,并在校内老师联课活动处主任郑俊健、学务处杨英智、国际事务处主任张伊蕙、华文老师林采郡、物理老师郑晖的大力协助下顺利推行(两位导师与后三者皆为入众成员)。工作坊期间,也有幸邀请了建筑专业Amirul Hakim及董事会总务章井钟参与交流。
参与式设计——设计师与集体意识/需求的对话
空间工作坊的诞生,其背后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参与式设计为主要的策略,来协助居銮中华中学乃至设计师打造出一个属于校园各人士使用的空间。在一般建筑设计过程中,尽管前期调研的部分通常会与使用者/甲方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各渠道获取足够的数据与资料,以开始乃至引导中期的设计过程,但是其背后的设计思想或多或少都有些“主观”的因素存在(主观的判断并无好坏,主观的判断是由多年的经验累积而来,但追根究底“主观”也因建筑师工作/教育背景而异)。参与式设计的核心思想无非是“以人为本”,建筑师/设计师担当督导/辅助的角色,从旁引导使用者提出需求与想法,通过图面、模型、论述、数据整合等方式呈现出来,以便甲方/设计师能够捕捉到使用者的心思,从而设计出真正利于使用者群体的空间。
校园作为兼具公共性与教育性的空间,是参与式设计最适合推行的理想场所;而学生作为校园空间的使用者,也是参与式设计的最佳参与者。该工作坊也大力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力、批判性思维、建设性思维、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青春的狂想曲——五彩斑斓的设计提案
参与该空间改造工作坊一共有21名学生,并随后分成了12组各自活动。工作坊举办的过程中,身为指导兼监督的我们,自第一天就被学生所展现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惊喜不已。在工作坊进入设计环节之前,指导员们都各自准备了一系列的教材,让学生们对参与式设计以及空间设计有一个初步的概念理解。过程中,也向学生展现了一些建筑界大师的创作以及背后的哲学,以便能够鼓励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切入各自想要探讨的设计提案。令人惊喜的是,学生的初步提案都非常有创意,比如能够因空间机能改变而发生变化的空间、用家具的排列组合营造的“变化尺度空间”、充分利用窗外绿草地为种植地与吸收周围热量的可持续性空间、由废弃家具悬吊的“打破既有水平印象”空间等。来自初中至高中的学生都展现了颇有大学水平的设计思路,令人印象深刻。
打破框架,自定框架——学会平衡理想/创意与现实因素
建筑设计作为自古以来艺术形式之一,感性与美感必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建筑设计同时也是艺术形式里较为复杂的专业,其因是除了创作出一个矗立于城市肌理(或大自然)的作品供人欣赏的同时,也得供人们使用、解决人们的日常需求、得以用现有技术/材料(或创造出新的技术/材料)构建出来、还有许多资金、管理、法规等因素需要被考虑且一一妥善处理。因此,在推进设计过程中,我们除了鼓励学生们打破固有框架的同时,也在帮他们制定属于他们自己的框架,即引导他们去思索现实中的因素:什么样的材料、从哪来、谁来管理、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等。建筑设计带给人最大的满足感,是源自于亲手将自己的想象落实,而这需要理性与感性兼具的判断,要学会如何去平衡自己的理想以及现实的限制。
这个工作坊也不仅是鼓励学生们提出各自的想象,更多时候其实是在鼓励学生们勇敢去想、也要勇敢去行动,即便遇到难题,也得想办法克服、研究、咨询,亦或者是找寻另一个出路。回想以前念中学的时候,尽管有许多理想,但也只是在纸上谈兵。因此希望看到这一批学员能够从中收获自信与自主性,敢想敢做、敢失败敢重来。
被看见,很重要
中学的青春时光是许多人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感人回忆,也是许多人梦想起源的时候。怀抱着最纯粹最理想的抱负,即便是穿着校服也无法束缚属于中学生的热血,也许懵懂,也许坚定,但大家都昂首阔步迈向未知的前方未来。
而在这生命里最重要的时光之一,被看见,很重要。
不论梦想有多么遥远,在别人看起来多么荒唐;即便只有一个人看见你的梦想,并用双手拍在你肩上跟你说:你可以的。一份力量与温暖,悄然在心中萌发,并将支撑我们,继续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狂想曲。
这次的工作坊,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学生们知道他们的意见、想法、创意都被校方看见。而这份看见,也将继续鼓励着学生们,继续发扬对母校的热爱,持续为打造更美好的校园空间尽一份力。而身为这世界一份子,他们也将为了更美好的世界、更辉煌的未来倾尽此生的力量。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林晖翔
入众Rejoin Collective成员,自由建筑设计师,目前在新马两地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