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速30 km/h——减少对开车的依赖,让城市社区越来越友善
- 林慧敏
- May 30
- 4 min read
文:林慧敏【草稿策划编辑,目前在德国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在马来西亚生活的人士大多 “人手一辆车”,而大家也几乎习惯了去哪都需要开车代步。于我而言,由于住得离市中心较远又没有合适的公交接驳,自从 17 岁考了驾照后就开始了开车上学,上班的日子。姑且先不提公交方便的重要性(毕竟谈这个的文章多得是),这一次我想谈如何让“开车”这个选择变得非常没有吸引力。在德国生活了三年后,我在迫不得已也顺其自然的环境下彻底摆脱了开车的生活,转而骑自行车,使用11号车(意指我的双脚),或搭公共交通。这几年虽然也有在需要搬运东西,或想去的地方换车特别不方便的时候偷偷怀念开车的日子。但基本上对于德国各大城市在公交系统,人行道和脚车道的规划还算满意。
交通减缓区,路人优先

但当然,我从来没有机会在德国境内开车,也就无法感受这里与国内的开车体验的差异。直到最近,我去了英国自驾游。就在这一周从南到北开了超过 2200 公里的路,途经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高速,山路,大城,小镇后我观察到了一些在当地开车的有趣的现象。首先在英国开车限速非常严格,许多市中心 -- 尤其是步行区或学校周遭,限速直接降至 20mph 或大约 30-35km/h。开车感知就是,你完全不需要踩油门,就让车滑行就是了。而很多时候,即使只是让车滑行,还得继续踩刹车才能让速度保持低于限速。路上还偶尔会出现测速提醒牌,就是你的车在接近的时候,前方LED牌子会显示你当下的车速,并以绿灯或红灯字眼提醒你做个好司机。
印象最深的是在 Brighton 海滩前那一段路,由于是景区中心,人来人往的。除了限速 20mph,一路上还特别多交通灯,车子基本上好不容易 “滑行” 了一段路,就又遇到交通灯得停下来,真正的实现走路比开车还快。而这样的路段其实有一个名称 – “Traffic Calming Zone”(交通减速区)。在交通减速区里,所有的路人和微型交通优先。这已经成为一种用来对抗社区内驾驶员超速和其他不安全行为的工具,并鼓励更安全、更负责任的驾驶行为。长期下来这样也可能会有效的减少区域内交通流量。毕竟只有当车的速度被迫降至司机不舒服,但路人都很舒服的速度,那才叫做行人友善的规划。

前方有测速摄像头以及昂贵的停车费
此外,在英国的高速公路和主要市中心内的路上几乎每一小段就会出现“前方有测速摄像头”的警示牌。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那些牌子超过一半是忽悠驾驶人士用的,真正的摄像头数量其实没那么多。但高昂的罚款搭配这一路的限速恐吓确实也起到了作用。车子一般都会乖乖按照限速行驶,即使是 20mph 也如是。再来,能大幅度削减大家开车欲望的一种特有效方式就是在当地有限的停车场情况下需要缴付高得惊人的停车费。例如,在市中心停车几个小时就得付上三四十英镑的高昂费用,现实层面上来说真的非常让人心如刀割。据在英国生活的友人表示,为了鼓励大家使用公交,减少市中心的车流量,许多城市如牛津在近期关闭了许多道路,也相对把有限的停车费调高。而这样的努力在火车站旁的停车场也是相应体现的。搭乘火车出城的乘客若在此停车,费用只是普通停车费的大约五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不想付好几十英镑的人,还是好好的选择乘搭公交出入就好。

这样的情况在吉隆坡特别难找停车位置的地方也算奏效。在这个开车是王道的城市里,会让人打退开车的念头最有效的方式几乎只有当那个位置完全找不到停车位。而如果大家还是很想抵达此地,除了会开始自主拼车外,还会选择乘搭公共交通,或使用 grab car。当然 grab car确实还不是最理想的换乘方式,但也算是在城市不断把公共空间让给停车场的课题上踏出了一小小步吧?无论如何,我想让人们减少对开车的依赖的杀手锏是在规划和法律上让开车变得很不方便,而不开车变得特别方便。毕竟没有人会愿意坚持去做一件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很麻烦的事情。而当马来西亚也迎来这么一天的时候,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资料: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林慧敏
草稿策划编辑,目前在德国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