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城市里滑雪冲浪

文:林慧敏(草稿策划编辑和网站架构师,现为德国 Gerber Architekten 项目建筑师)


在疫情全面封锁期间,城市公共空间这个课题再次在国际层面上被大肆讨论。一个城市到底需要多少公共空间,而这些公共空间又该提供怎么样的活动种类,才算得上是一个宜居城市?在被强制居家隔离的情况下,各阶层民众自身经济能力直接体现在私有住宿和活动空间上。较为富裕的群体即使在封锁情况下,或许房子内还是有一些多余的空间可以供大人小孩舒展筋骨,而较为贫困群体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马来西亚城市人最主要的休闲活动之一既是前往购物中心,即使不消费,在购物商场内纯逛街也是各阶级人士闲暇时的消遣。只是在疫情期间,当室内空间被封锁,失去了“国民消遣空间”的人们在尝试寻找合适的户外活动空间时才发现其种类非常有限,而能够符合各年龄层的选择也并不多。除了少数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如吉隆坡湖滨公园 (Perdana Botanical Garden)外,适合青少年的极限运动设施也是屈指可数。


分布在各社区内的公共空间则大多趋向于为了履行城市规划蓝图而以最低需求为前提下去提供的塑料儿童游乐设施。当我们的城市仅提供有限的选择和颇无趣的公共空间下,选择以逛百货公司作为消遣也似乎不足为奇了。


青年们正有秩序的在河的两岸排队等待下水冲浪,四周环绕着一群围观的游客。

在城市里的河流上“冲浪”


在德国慕尼黑 (Munich)英式公园 (Englischer Garten)的 Eisbach 河有一段水流非常湍急,早于 70 年代初慕尼黑市政局为了减低水流速度而把几块水泥块沉入桥底,结果却意外的形成了这一波“浪”。后来,一群冲浪者尝试在此冲浪,并私自加入木板去改善,稳定了原本会因气候状态和其他微小因素而变动的人造浪,进而形成了今天这常年有约 3-4尺高浪的 Eisbachwelle (中文意为冰溪之浪)。


在 Eisbachwelle冲浪曾经在过去好几十年都属于违法行为,很可能会被警察制止。为了一劳永逸的避免人们偷偷在这里冲浪,官方也曾考虑把造浪的构造拆掉,却遭到当地冲浪爱好者的抗议,并因此发起请愿,组织“公共河流冲浪意识”会议,试图挽救此人工冲浪点。后来,经过考量后,市政府决定在 2010 年让河流冲浪合法化,并制定了一些规则,以避免不幸的意外发生。


由于慕尼黑是一座被山围绕的内陆城市,于是 Eisbachwelle 的存在为这座城市的冲浪爱好者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此外,这特殊的冲浪地点开始闻名四海,而世界各地的冲浪爱好者,甚至是专业冲浪冠军也开始把这一处列入心目中必去的冲浪点之一,为慕尼黑吸引了许多为了冲浪而前来朝圣的冲浪客。


虽然长年都可以冲浪,但夏天理所当然的是此地的冲浪高峰期。夏天一到,在这个处于市中心的公园里,不难见到一群青年带着冲浪板在此有秩序的排队练习冲浪。而这特别的场景竟也成为了慕尼黑观光客会特地前来参观的奇景之一,毕竟这或许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近距离观看他人冲浪,却完全不被浪花溅湿的地点了。以此例子来看,一座城市对于民众的要求若持更开放的态度,以包容和接受代替死板的条规,或许就能意外的为自己带来不一样的氛围和机遇。


Copenhill 建筑全景。(摄影:Dragoer Luftfoto)
工厂外部的人造攀岩墙。(摄影:林慧敏)

在废物处理工厂屋顶上“滑雪”


另一隅,哥本哈根(Copenhagen)城市颇中心的一座废物处理厂 Amager Bakke(或广称为Copenhill) 在明星建筑事务所 BIG 的设计下,这栋 41000平方米的工厂除基本设施外,在建筑的屋顶和外部墙壁还设有几种消遣用途,其中包括滑雪,攀岩,和徒步。


这一栋建筑于2017年竣工后几乎成为了哥本哈根的重要地标之一,并仅仅坐落在著名的哥本哈根美人鱼像对岸。哥本哈根是一座地形相对平坦的城市,虽然有一些地区存在轻微的高低起伏,但它并没有任何显著的山丘。于是乎,与慕尼黑的 Eisbachwelle 有着异曲同工之意的 Copenhill,成为了哥本哈根城市内的一座 “人造山坡”,提供大众们在城市内登山和滑雪的可能性。


消遣设施在 2018 年底开放与大众后,这一个有趣的“哥本哈根山坡”除了每年将 440,000 吨废物转化为足够为 150,000 户家庭使用的清洁能源外,也吸引了许多人来此参观。1 作为常年能够“滑雪”的人工斜坡,设计师也顺道在屋顶上布置了各种斜度的走道,让希望徒步运动的人们也可以藉由斜道边上的梯阶和人造坡进行跑步或健行的训练,甚至会不定期主办“山地跑“比赛”。


此外,屋顶上也有一家咖啡厅,让不志在运动,而是纯粹想要约朋友在建筑楼顶喝一杯,鸟瞰哥本哈根的城市全貌的群体也有个消遣的去处。此创意的做法一改工业建筑闲人免进的形象,开启了对于商业和工业场所的另一种可能性 --- 除了只是为这些建筑提供美丽的包装,不如增加一些实用用途,进一步的加入合适的活动,让之成为城市里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滑雪道是使用特殊的材料铺盖而成,仿造雪地的质感。(摄影:Rasmus Hjortshoj)

打开对公共空间的想像


这两个案例能让人觉得有趣新鲜,主要是由于滑雪和冲浪这两项消遣运动对于地域要求较为特殊。据常人所知,滑雪就只能在积雪足够的山区里,并且通常费用昂贵,也不是可以日日体验的运动项目;而冲浪这项运动除了完全人造的冲浪场外,往常也只能在合适的海岸线进行,绝不是在城市内可以闲来无事就搭个公交去公园可以做的事情。


这些例子让我们不禁去思考到底还能如何更大胆地把对于公共空间的想象打开,让更多有趣的活动驻入我们生活的城市里?设计人们需要的公共空间是一大学问。公共空间需要被思考,需要聆听大众的声音,并接受各层人士的参与去一起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由上而下的揣测,或在更糟糕的情况下,为了存在而存在而已。与其固步自封,不如以更开放的态度让公共空间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趣味性和包容性。如果其他的城市能做到的,我想只要愿意,我们也能做到。


屋顶上的人造徒步路线。(摄影:Laurian Ghinitoiu)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林慧敏

草稿策划编辑和网站架构师,现为德国 Gerber Architekten 项目建筑师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