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生命与空间,它们从来不能分开而论


让青年体验快感的滑场区。(摘自Putrajaya Corporation)

提及生命,人们总是会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人生太短,“生老病死”几乎是每个人不可避免要经历的过程。我们总是太忙地活着,逢高而就,处低时拼劲全力而上。我们对于成功、失败这两个词,总是会去以一个固有的标准去量化。社会总会把可视化的成就列为清单,然后跟着完成就是成功的指标。


可是我们很多时候缺少了自主性的思考及开创动力,却将他人的成就指标变成自己的榜样。而我们每天重复同样的事却不一定是自己所爱。“你想要过怎样的人生?”这个课题就变成当今我们常讨论的话题。 我们无法不在每个当下及身处的环境深度思考,不断反复问回自己的初衷,如何定义自己的生命,去斟酌每一个选择,从而谱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篇章。


生命的诞生至凋零,都是与环境空间紧紧相扣的,我们当下所处的空间会影响我们的思想,当下空间的体验感就是我们人生感受的写照。然而往往现实是我们并不会意识到空间和生命有如此相关的重要性。 我们被一些世俗约定化的现象给束缚着而以为必须遵守制度继续生活,把日子过得郁郁寡欢。 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我们还有机会将人生的各种情况再重新体验,然后在能力可及的地方做出一点改变,让我们的父母,同伴及下一代有更多美好的空间,也让他们从幼年,青年到老年,甚至离开这个世界时觉得不虚此行,在每个阶段都可找到有益身心的空间生活提案,感受到人生的正真意义?


让孩童在森林学习的课堂。
与自然共生的咖啡馆。

童年:初心——回归自然,寻找真理


从婴儿出生直到上学长大,我们都会被教育从自然界开始认识整个世界的全貌。在这世上,我们不能单独地活着,需要依赖自然规律,找到适应的法则才能在这个地球上健康成长。然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大量人口搬离村落, 导致大部分小孩更多是在虚拟世界或者城市密集拥挤的空间长大,少了亲临土地,探索自然的机会。


许多民间机构在学前教育开始弥补这一块的缺失,从课堂中置入更多关于建筑和环境的教育。 古来埔莱山的雨林树屋幼儿园基于当地气候,崎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低调谦卑地与大自然共存。树屋群社区还具有不同功能性来支持居住于雨林的衣食住行,像咖啡馆餐厅,民宿,面包工坊,建造坊等,同时也是一家老小逗留,提供与亲朋好友筑情的活动空间。雨林树屋不仅对内给予应有的生活支柱,对外显现的更是亲和与非常宽厚的欢迎。让适应自然的生活概念透过言行身教传给下一代。


教育保育红树林,让社区可持续发展。(摘自Look Port Weld网站)

不断尝试,突破自己的青年极限空间。(摘自Putrajaya Corporation)

青年:生花——成长奋斗,游移博弈


成长的锐变中,我们总是不断挣扎和冒险,在经历失败后,仍然带着沸腾的热血,依旧追寻心里最向往的梦。我们都在试图寻找一套理想的生活模式去解锁世界向我们抛出的挑战。青年们无不承受购房焦虑,成家烦恼,职业转换的各种烦心事,这些都和环境与建筑息息相关;而能够让他们暂时喘一口气的方式,就是需要找到一种让情绪宣泄又让自己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向极限挑战在青年群体中可以找到新的自我价值,为生命一直勇往直前的感觉。 布特拉再也的极限公园在城市中就提供了这样的角落让青年感受。 在这凹凸不整的建筑结构上自由畅快地享受肾上腺素带来的刺激感。在不断地跌倒、游移在受伤危险的边沿上,又得到人们互相鼓励和加油,反复练习达到目标。这不就是人生的写照吗?如果我们不愿踏出那第一步,那怎么知道自己能飞得多高呢?


让青年接受挑战的场域。(摘自Putrajaya Corporation)

乐龄:乐活——延续传统,守护希望


在经历辛苦奋斗来到生命中最宝贵的阶段,年长者都会开始保护我们最珍贵的事物,让下一代可以传承下去,同时也可以在这过程中享受过去不曾享受的乐趣成了晚年生涯里最重要的人生命题。 回到老城及村落体验慢时光及传播生命的美好,就是乐龄生活一种值得提倡的精神。这也会让城市奋斗以后的青年未来还会有一种归根落叶的选择。


像太平,近年被政府定调为适合养老的示范城,同时拥有国内多项第一的古迹和遗产,让居住者可以有源源不断的退休乐趣。另外在太平临近的十八丁渔村小镇不止有新鲜的海鲜,马登红树林保护地更是盛产木炭的宝地,许多快要失传的老传统手艺像炭窑,龙香制作都在继承着,可以让我们见识许多匠人一生悬命的专业精神。红树林让十八丁人能够世世代代在这里成长。当前辈们腿脚不再麻利,身体不再强健,仍然守护自然及历史的精神态度;即使坚持到最后一刻,我们的空间,我们自己守护,任谁也夺不走。


乐龄在村落,享受夕阳的景色。

与海共生的退休生活。

离开:归零——你是否有任何留恋?


人生的终点是死亡,人们因避讳而不轻易去谈起它。人类畏惧死亡并不诧异,然而越是畏惧死亡,当死亡来临时,我们越是难以去接纳死亡,纵然我们已经晓得它是生老病死里必然的环节。


过去,对死亡的空间想象是充满黑色让人惧怕的。现今,拥有更多自主权的我们更希望结束的方式是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有什么样的仪式?有什么样的长眠之地?灵魂离开身体后,身体会经过什么空间?同时经过怎么处理来和世人告别?这都是很值得学习的生命教育课,同时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来好好告别,走完人生这一程。


“以人为本”是建筑设计学的使命。人类终其一生就是不断地在和时间及空间在做抗争,两者之间关系非常紧密。活在世上,我们所有的人生体验及实践都离不开和生命所追求的意义,以及那颗爱护大自然及传承人文关怀的心。


让后代不会恐惧的墓园设计。

《草稿》活动推介:《人生空间体验坊》在2023年8月开始直到11月结束,由初心,生花,乐活,归龄四个环节组成。 每个月一个主题在特定地方主办。 活动详情请关注《草稿》FB/IG和网站。 www.mydraf.com


当我的腿脚不再麻利,身体不再强健,我会坚持守护我们的空间,我们的红树林,还有我们年少时创造的历史奇迹,任谁也夺不走它们。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林菀薇

马大建筑系在读硕士生 / 草稿策划编辑


草稿编辑 | 张国强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