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们的城市边界在哪里?

文:蔡智勇【草稿特约编辑,CWK Architect,Associate Architect】


城市的边界,是我们既熟悉又不熟悉的存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在大选时期才会知晓自己实际上住在哪一个城市或区域。蒲种居民在大选时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原来隶属于梳邦再也抑或是雪邦,而住在沙登老区的居民也才会惊觉自己手中的那张票居然标示着蒲种。  吉隆坡和雪兰莪之间一直存在的边界问题困扰着这两个地区的居民。 吉隆坡自1972年成为联邦直辖区之后,至今都还有26个地区因为模糊的边界问题而引发一些发展上的障碍或者民生问题。 这些问题不只是政策和津贴发放上会有挑战,还涉及基本设施如排水管上的安装都需要两个地区的单位协同合作才能顺利衔接。

慕达河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界限把吉打和槟城分开,两州因这条界线而发展自己的微型文化。(图摘自The Stars)
慕达河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界限把吉打和槟城分开,两州因这条界线而发展自己的微型文化。(图摘自The Stars)

芙蓉2.0:人为的边界

城市的边界定义往往与我们日常的认知是存在矛盾的。 城市边界就像在一个区域上逐层铺设不同尺寸的布,每块布之间都有自己的重叠与交错,这些交错在我们的认知中形成模糊的分界线。


除了以上提及的政治划分的影响外,地理特征也可能是城市边界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例如,槟城北海区和吉打州的边界是随着慕达河的摇摆而设定的。这有助各单位厘清他们的负责范围,也减少不必要的土地纠纷。 此外,吉隆坡虽然不像怡保那样四周被岩石山围绕着。但吉隆坡与他的卫星城市所构成的巴生谷都被他北部区域的山脉如安邦丘陵,加影山脉,巴丹丘陵包围着,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边界。


然而,并非每个城市都有像山明水秀般的地理特色。 在许多较为平坦的区域也可以通过人为的介入而去创造出新的边界,芙蓉2.0就是一个较为著名的例子。政府通过鼓励发展商去拓展新区域,把自身地区大大扩大通过这样的模式去增加活动人口。 此外,经济活动也是构造我们对某个边界的印象。 例如,在蒲种,蒲种南部是在雪邦市议会的管辖之内,而北部是由梳邦再也市议会负责。 但是以我们日常到蒲种附近去寻食物时,南至福吉镇(Bukit Puchong),北至金銮(Kinrara),我们都会自然地认定为蒲种市。 这种有趣的交错让蒲种这个城市多了几层的复杂性。 而工业活动几乎就是蒲种的代名词,而这些工业活动也连结带动了许多商业机会,让蒲种这里的食肆的密度也是非常地高。


芙蓉2所延伸出来的城市边界
芙蓉2所延伸出来的城市边界

巴生河流域:模糊的界限

吉隆坡和他周边卫星城市所发展出来的大吉隆坡,或称巴生谷,也正在逐渐改变我们在这个城市内的身份认同。

记得几年前在士姑来大学攻读硕士时,与同学一起前往芙蓉进行工地考察的经历。 在车上,我们畅谈各自在不同地区的成长经历。当我提到加影是大吉隆坡的一部分时,却引起了身为地道吉隆坡人的严厉反对,他说只有吉隆坡才能称为吉隆坡。这样根据地区身份认同的差异,也造成了更细致的地方文化分布。


我们城市之际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加上公共交通的普及,未来一代人只会更加地分不清楚吉隆坡和巴生谷一带城市之间的关系。 就如东京的首都圈一样,埼玉县在二战前是为东京市供给食材的农耕区,而现今也已经都市化成为了东京首都圈的一部分,密不可分。


在如今5G的时代,一切都实现了零延迟,我们更容易被现代信息战所影响,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我们和同一阵营的人越来越相似,与站在我们对立面的人越来越遥远。将镜头聚焦到国内,经过60年的国家建设,马来西亚人的身份认同变得广泛而共同。尽管这种新的身份认同在过去6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不同族群对其有不同的解读,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我们已非常习惯沿着这段白蒲大道(LDP)去辨识方向,虽然这条大道把蒲种切成两半,但也让蒲种这个地方增添了一份忙碌的气息。(图摘自作者)
我们已非常习惯沿着这段白蒲大道(LDP)去辨识方向,虽然这条大道把蒲种切成两半,但也让蒲种这个地方增添了一份忙碌的气息。(图摘自作者)

微型文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各州人民对自身近邻环境的身份认同逐渐崛起,Sarawak for Sarawakian和Bangsa Johor成为了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这实际上反映了更加本土化的文化发展趋势。与其根据种族或宗教,我们正默默地酝酿着一种新的身份认同,根据我们的物理位置、区域、地理环境或以各种边界统称的方式来定义。而这样的身份认同也会加强当地主流文化细分出来属于他们的微型文化。在这里,微型文化可以被定义为在较大群体内部的独特群体,他们分享某种共同的特征、活动或语言,使他们彼此联系在一起,并与较大群体有所区别。


在我们走过属于他人的城市时,或许我们常常忽略了周围微小而独特的差异。然而,正是这些微型文化构成了城市的独特魅力。通过更深入地观察、理解,我们可以让城市的边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此,让我们共同努力,超越城市的边界,去发现和欣赏每个地方独有的微型文化之美。唯有这样,我们的马来西亚才能变得更加多元、更加精彩。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蔡智勇

草稿特约编辑,CWK Architect,Associate Architect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ments


草稿-高清图_edited_edited.png
  • Facebook
  • Instagram
  • dischord icon
  • clubhouse icon
  • YouTube
  • Spotify

《草稿》 马来西亚中文建筑教育媒体, 秉持独立客观的精神, 做这个三维世界的传声筒 杂志刊物 “草稿” 中, 会员积极 “招募”中。 欢迎投稿及广告赞助, 可以私信或Email我们。

​谢谢您的订阅!

来,​给草稿留个悄悄话!

谢谢您的留言!

Copyright © Draf. all rights reserved.

- Malaysia First Chinese Architecture Media -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