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打动人心的建筑革命——赫斯维克设计师的创作探索

文:张国强【草稿策划编辑】


在近十几年来的国际建筑设计趋势中,海德威建筑设计师 Thomas Heatherwick的作品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对象。赫斯维克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家具设计系,也有在曼彻斯特学习三维造型工业艺术的经验;父母则是从事和服装纺织业相关的工作。在这些过往独特美学教育的熏陶下,赫斯维克往往以大胆突破形式,有别于传统严谨建筑教育下千遍一律的框框和样式,提出打动人心的想法,受到全球许多政商文教机构的爱戴。 

上海世博英国馆
上海世博英国馆
反思生命与地球关系的种子圣殿 

在1994年伦敦创办工作室的赫斯维克,早期的作品大多关于城市公共景观或者是室内大型装置的艺术项目,项目业务多在英国境内。2010是赫斯维克爆红举世瞩目的一年,因为其代表英国设计的种子圣殿在上海世博是众人最关注也最多话题的一所场馆。英国馆,种子圣殿堂,由6万根亚克力管组成,其主题是“传承经典,铸就未来”。亚克力杆件会随风摇摆,始终呈现动态的样子,宛如一个巨无霸的蒲公英。有别于其他馆内内容满满的文案和产品,英国馆则呈现的是一种对生命过去和未来的现象。每一根亚克力管子底部放着的是不同的植物种子,总共有900种濒临灭绝,稀缺的植物品种,象征着永保希望和珍惜生命美好的寓意。如此纯粹单一概念的设计却是上海世博馆中最受欢迎的场馆,据说最高峰时,群众必须要排队等四个小时才能参观海德维的种子圣殿。


上海世博英国馆内部
上海世博英国馆内部
打造动态鲜活的魔幻都市风景

因为赫斯维克英国馆设计所带来的震撼力,上海后来很多商业私企机构就邀请了海德维来为他们未来的计划提案。其中两个在上海引起话题的作品分别是复星艺术中心和千树复合型商业住宅区。复星艺术中心坐落在外滩BFC商业中心内,是一处中国和国外艺术交流的展览场所。于2019年开幕使用,外观有三层可以转动的金色竹廊帘幕,在特定的时间依据季节和日晒的情况,可以人为机械控制建筑表皮的竹廊转动来达到调节室内的舒适程度。 2021年正式启用的天安千树复合型商业住宅区则是赫斯维克在上海的一次城市轮廓线设计的大胆探索。他利用结构中柱子的框架关系特点,搭建了以柱子支撑的容器让树群生长,让城市住宅群呈现一种崭新的规划逻辑和非常多层次的立面效果。赫斯维克的建筑设计让一向以魔都著称的上海更加应验了这个城市的包容性和实验性。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上海天安千树商业及住宅项目
上海天安千树商业及住宅项目
热带校园的一种开放学习模式   

坐落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所设计的学生中心是赫斯维克对教育空间探索的一种新尝试。长条形走廊加上千篇一律长方形盒子的学院建筑加上冷冰冰单调乏味的装潢空间对当代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创意的抹杀。 赫斯维克于是利用许多弧度和半圆的空间加上换气的挑空空间,营造了许多舒适开敞围合感十足的小空间让学生交流学习,一改以往强调以功能效率性著称四方简约的校园建筑风格,而是更在乎建筑中人群使用可以随时找到空间深度交流的机会。 开放的建筑布局加上通风换气效果良好,让学生不管在任何时段都可以在这里尽情自在的学习和讨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学习中心的建筑外观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学习中心的建筑外观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生中心开放的内部环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生中心开放的内部环境
感受时间流动的场景体验

擅长工业细节的赫斯维克除了建筑上的成就,也有许多在其他工业或场景设计领域上的作品,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是2012的伦敦奥运圣火仪式。过往的运动会圣火多集中在一个优秀运动员独特的点燃方式上,然而海德维设计的点燃方式则是由7位不到20岁的少年,点燃当时参与国家数量总数的长长火炬棒。最后所有摆放在地上的火炬棒冉冉升起,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火炬。这样的点燃方式激励了下一代,并突显团结和平的意义,在奥运开幕圣火点燃的历史上被誉为最帅的点燃方式。 赫斯维克也曾经为红色的伦敦巴士设计进行过改造,这几年也投入在电动能源汽车的设计上。时间流动是赫斯维克很重要的设计元素,这个理念让空间和场景赋予了更多新的可能性。 


由赫斯维克设计的2012奥运圣火的点燃仪式
由赫斯维克设计的2012奥运圣火的点燃仪式
一场建筑创新改革的呼吁

赫斯维克在2022年温哥华Tedx 的演说大会上的阐述了当今满大街四四方方钢构玻璃建筑对人群心理的危害,因为联想到的是压力,烦恼,以及做不完的工作。他强调对建筑的探索应该要更加大胆多元,让我们的街区风景增添更多元素。他呼吁我们这个世代的设计师及各单位应该携手一起进行建筑的创新改革,让我们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建筑体验来启发我们的生活,减少全球都市化带来的冷漠和功利。 我们应该想办法打造可以流传千年的建筑品质和思想概念以及可以促进人性交流的温暖设计。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张国强

草稿策划编辑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ments


草稿-高清图_edited_edited.png
  • Facebook
  • Instagram
  • dischord icon
  • clubhouse icon
  • YouTube
  • Spotify

《草稿》 马来西亚中文建筑教育媒体, 秉持独立客观的精神, 做这个三维世界的传声筒 杂志刊物 “草稿” 中, 会员积极 “招募”中。 欢迎投稿及广告赞助, 可以私信或Email我们。

​谢谢您的订阅!

来,​给草稿留个悄悄话!

谢谢您的留言!

Copyright © Draf. all rights reserved.

- Malaysia First Chinese Architecture Media -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