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亚庇 | 丹绒亚路水上屋的时过境迁
- 梁文欣
- Jun 18
- 4 min read
文:梁文欣【草稿特约编辑】

丹绒亚路(Tanjung Aru),不是一条路,而是坐落在马来西亚沙巴州亚庇境内,一座涵盖长约2公里的海边地区。丹绒亚路,从马来语直译,即是长满了木麻黄(Pokok Aru)的海角。过去也被称为“Torong gowu”或“Torong gou”,在巴瑶语中指的是“河的尽头”。在中国的许多旅游网站中,丹绒亚路海滩的夕阳被誉为必去的世界三大日落观赏圣地之一。再加上临近东南亚最高峰哥打京那巴鲁神山及国家森林区,使得这里也成为闻名国际的旅游城市。 该城不仅拥有亚庇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也是西沙巴火车铁路主要的交汇站。
昔日水上聚落的社区时光
在丹绒亚路沿海边上还可以看到许多时代遗留下来的水上屋。 当年住在水上屋的居民大多数是华人,他们从中国越洋来到沙巴落地生根。有人在建筑工地打工,有人做码头工养家糊口,而在这里打造了适应这个地方的居所。他们在这里落脚后,让子女在亚庇市的华校求学,每当放学时段,可以看到成群学生走路回家,午后在水屋玩耍的场景。走在水上屋的板桥也非常需要技巧,熟悉的居民会知道哪块板稳固、哪块板松脱、哪块板没上铁钉、哪块板是朽木。每天走在桥上的居民,就会懂得避重就轻,初次走桥的人,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当时丹绒亚路的治安良好,鲜少发生抢劫或偷窃案,甚至家门忘记关上,也不会有意外发生。每当到了准备晚餐的时间,因为房子间隔很靠近,有时候几乎可以靠嗅觉知道邻居今晚的晚餐吃些什么菜肴。也因为空间隔音效果不佳,只要说话声量稍微大一些,就可以免费收听到邻居的家事。过年时,邻里关系特别好。每家每户都分享着各自籍贯的佳肴美食,物质虽匮乏可是充满人情味,令人怀念。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妈妈回乡斗湖照顾生病的外婆,就将我和姐姐托付给住在丹绒亚路水上屋的祖父照顾。
住在水上屋其中一个好的消遣便是垂钓或撒网捕鱼,如果当天有渔获,我们便能享用丰富的海鲜餐了。我时常以面粉团作为鱼饵,钓到一尾尾的小鱼。这时,我就会送给邻居阿妈熬粥或煮黄姜鱼汤,味道极鲜,让人回味。记得有一次,祖父陶醉在捕鱼之乐当中,忘了到桥头接幼儿园放学的我回家。祖父虽然是传统的中国人,可是在他身上我感觉不到重男轻女的观念,他疼我爱我,即便因为忘了接我而被我嘀咕几句,祖父还是笑口盈盈说:公公明天不会忘记。第二天,果然看见祖父撑着雨伞接我回家。即便当时物质匮乏,曾经住在水上屋的体验确实是千金难买的欢乐时光。房子只是个没有温度的空间,而最重要的是家里面有我们爱的人,让我们找到生存的意义。


屡遭火神光顾的移工部落
由于是简易的木结构,加上设施老旧,存在许多居住安全问题。大部分本地居民已搬到陆地居住,剩下的水上屋多是外劳因为亚庇旅游业及海岸渔业的兴盛而为了谋生临时居住在这。部分外劳实际是在沙巴的离岛工作,雇主租赁水上屋让员工居住。大部分的外劳有工作准证,一般循规蹈矩。但也有部分外劳是偷渡客,混居于此,每当有执法人员在深夜突击检查时,他们会枉顾生命的安危,跳进黑漆漆的大海,避开执法人员的追捕。也有些业者为了配合政府城市规划以及结合地方特色的旅游发展,也将过去这些传统的特色水上屋的形式转化成民宿及度假屋,餐馆及咖啡屋,各式各样的小商铺等,成为许多游客来到亚庇的私房景点。
然而,水上屋的火患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社区,每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水上屋连环烧的现象逐年在增加。根据沙巴州政府在2023年10月18日的报告,2022年整个沙巴共有908间水上屋被烧毁,是2021年250间的2.6倍。 由于水上屋用桥相连的特殊结构,加上木结构易燃的特性,导致发生火患时,救灾困难。所以在丹绒亚路水上屋发生火患的机率是非常高的, 这不仅在侵蚀这个社区独有的建筑聚落特色,同时也给相连的社区环境带来恐惧和压力。 现存在亚庇的水上屋已经越来越少,政府和民间也不太可能也没理由建造回,要采取措施保护这些顺应历史的临时住屋也没有必要的正当性,剩下的更多是留在当地人的记忆。


水上屋的精神向往继续延续
水上屋所承载的休闲魅力特质,虽然带着当今房子防火,稳固和机电功能的缺陷,但是仍然是人类心灵向往简单,享受放松的一种居住形式。水上屋的形式是沙巴当今许多奢华的海上度假村的原型,这种形式已经是全世界许多旅客享受令人舒爽的海上假期的向往。这和有许多隐患的的水上移工临时庇护所无疑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 时过境迁,当今的水上屋已经转型成另外一种形式传承在大众的视野。
从水上屋的过去与未来,我们已经意识到沙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时并进。但如何能办到人文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同时也要保障安全和卫生,这对当地政府和民间是一项非常巨大的挑战。如果无法在旅游城市发展中将当地的精神和传统延续,我们也会同时失对亚庇这座城市纯粹的自然和质朴生活的向往。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梁文欣
草稿特约编辑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