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个地方的希望就是教育
自古以来,华社非常坚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思想,社会大众对学校资源的赞助及投入从来都是不予余力的。 在马来西亚,我们可以从许多乡镇的教育建筑及学校观察到这个现象,尤其华裔人口占多数的麻坡更是一个典范。
10年前,麻坡中化中学全校师生及董事部筹办100周年校庆万人宴并且筹得2000万的建校基金,来兴建一栋多功能活动中心。这是一个全国瞩目的众筹建设创举,能在短时间内集资到这个数目,不只是100年来各界校友的信任和爱戴,更是整个麻坡社区对于学校经营的信任以及肯定,镇上的每个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或多或少都在这个建设上所有贡献。
学校校园的规划及空间设计,实际上就是对一个美好社会的想象,它是少年儿童体验社会的一个模拟实习。过去两年的疫情,所有学生被迫只可以在家上网课学习,甚至考试;然而为何教育各界还是强调回校上课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校园,人与人的互动,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成长的社会认知,而不是单纯地在网络面前吸收知识而已。所以校舍的未来设计就不应该只是单一的长条盒子,而是更应该去探索怎么产生人文交流,适应自然,尊重历史的元素,让我们的下一代对未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以及具备更多的胆识勇气去开创新的时代。
学校及校园工程不能只是纯粹追求美观和理性的原则,也要把过程和成果当成培养学生建筑人文心灵,激发创意的过程。乡镇的学校是让学生从小地方过渡到更大城市的一个起点,不管在师资和硬体建设上,往往是一个社区投入资源最多的地方。 但如今,凡事求快的经济趋势及网路媒体的发达,强调一步一脚印、扎实学习的乡镇中小学教育空间正面临挑战,也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所以乡镇学校再也不仅是传播或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要抱有形成社区中心的野心,成为地方精神的领航先锋,这样我们才能在乡镇人口不断外流的今天拥有更多和乡土人文相关的学习来体现学校因材施教的地方特色。
麻坡中化中学 | 从建筑设计上推动社会教育
麻坡中化中学现在的主校舍,在二战后50年代末从市区搬到靠近麻河旁仲尼路(Jalan Junid)一块15英亩的空地上,长长的椰林大道以及广阔的草场让每天上学的人有很强烈的仪式感。扎实厚重的校舍楼以及门窗通风,采光散热的建筑处理非常实用,也节能减碳。在资源匮乏的年代,校方非常注重建筑布局,细节设计以及空间环境的舒适感,很令人感动。这样的学校孕育了许多在琴棋书画,士农工商杰出的校友,是推动麻坡文化及经济的摇篮及重要推手, 使得麻坡曾经在60年代是全马闻名的文化艺术城。
麻坡中化中学多功能活动中心是学校百年建校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校方希望藉由这栋建筑和社区有更多的链接,同时回馈给坡众更好的文化教育,让学校成为社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据点。这是一栋包含图书馆,演艺厅,展览厅,学校历史馆以及各种学生活动的艺文空间,从2012年开始建设一直到2016年完成。不管从体量,材料,设计内容及施工方法都采用了许多新的尝试,校方及顾问团队花了很多时间考察和研究,制定标准,与认真踏实的在地施工厂家一起完成。表面粗糙的火烧砖,裸露的洋灰地,整齐的管线外露及镀锌管道,对接受传统美学的董事部决策方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另外也要和二战时盖的前方主校舍和谐共处,相互呼应。这个建筑项目本质的核心是要用理性思维判断达到自然有机生成的校园环境面貌,是顾问和校方一直把握的原则。 活动中心落成开幕后,学生以使用者身份开始体验各种空间,潜移默化中了解建筑学,也认识更多材料及建筑方法。 而透过专业研究下的建筑空间品质,也让整个乡镇社区和许多大城市及外国的演艺团体互动,打开了乡镇少年儿童对各种空间的未来想象。
学校的建筑及校园生活环境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现实社会城市缩影,同时它也可以代表这个地区最深层的文化精神和历史资产。一个为少年儿童用心打造的空间,也会影响他们在未来怎么创造这个世界。身教大于言教,每一个人都是少年儿童的榜样和学习对象,这会埋藏在他们的心灵,然后不断传承下去。 通过中化中学这个案例,未来的好学校好校园的建设发展上,大家开始意识到不能仅关注硬体空间设备或软体师资的提升,也要透过校园建筑的功能企划和营造当地区域成一个聚集所有人心,向善改变的好地方。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张国强
甲方营造主持设计师,草稿建筑媒体创办人
草稿编辑 | YJ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