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除了买房和租房,我们也可以“合作”住在一起 —— 专访 Kongsi Co-op


住宿课题上,马来西亚青年们大多在租房或买房这两个选项中挣扎。可惜,青年们在这年年水涨船高的房地产市场内似乎只是个被动的受害者。在自由,稳定和金钱这场战役中拔河拉扯,得来的答案可能也只会是高昂贷款,远郊房屋,或微型公寓。这让我们不禁开始思考,难道在住宿课题上我们就只有这两个选择吗?会不会是我们被这个社会赋予我们的框架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把“住”的权利完完全全地的交由房地产方去定夺?我们是不是该尝试突破长时间被局限的观点,去寻找在住房课题上更多的可能性?那…… 除了买房或租房,还会有其他住宿模式吗?



文 | 林慧敏 专题小组 | 陈彩倪 沙芝伶 编辑 | 何凯晶 校对 | 黄紫馨


本文摘录自草稿第四期杂志其中一个专题,主要探索年轻人在大城市面临住与租的抉择,是否还有别的想象空间?合作住宅(co-op Housing)是近年来盛行的第三种选择,泛指一群在住宿课题上因理念相近而组织在一起去共同合作创建共居的房屋或社区。有些住宅强调共享空间与设施,愿意一起处理与居住相关的事务;亦有些住宅更注重一起动手协力打造理想家园,志在让所有成员从头到尾参与创建部分。但无论形式如何,合作住宅唯一不变的核心理念就是—— 共同。


而我们也很惊喜发现,马来西亚有一批青年正在实践这个模式...




关于Kongsi Co-op:
Kongsi Co-op 于 2021 年 7 月成立,2022 年 3 月24日正式注册为合作社 (英文:Cooperative Society;马来文:Koperasi) 。在此之前,内部成员大多是因关心转基因食品,或英文简称 GMOs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的食用安全课题而相识。他们在无组织下极力争取政府机构规定在各食品上标签显示转基因成分,以确保消费者对于自己食用的食品背景有更透明的认识。

Kongsi Co-op 的官方简介为:“我们是马来西亚的一家消费者合作社,专注于连接自然、土壤和人。”  成立了这个消费者合作社后,Kongsi Co-op 除了以“社区支持农业” 或 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的模式让有兴趣参与的会员与耕种安心食品的农民互相承担风险,互惠互利之外,也从而进一步的去主办更多的相关活动,让有兴趣认识更多此类讯息的朋友们可以有一个平台去学习及交流。


 

以下为草稿团队与正在实践合作社理念的Kongsi Co-op采访内容:


受访者:Kongsi Co-op 成员 佳仪(全名:郑佳仪),家豪(全名:刘家豪),阿豪(全名:张兆豪)


佳仪在加入 Kongsi Co-op 前曾经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住宅梦想。她认为住宅不仅仅局限于买卖地产商提供的房子,也不想要被所谓的房屋拥有权和贷款所绑架。于是,她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租下三英亩地,把一大部分预留下来让有兴趣合作的农夫在此地种植,再在自己那一英亩地盖一所临时的小木屋居住,并在自家门前种植一些可食用蔬果,并以偶尔开班授课和在自家开咖啡馆的模式赚取一些收入,以此半脱离社会体系,自给自足。


只是,她的计划却遭遇了一些现实考量的冲击。考虑到租借土地的有限期太短,而需投入的建设资金比预期高昂,外加该区域的基本设施不足而增加建设上的难度,种种因素导致佳仪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



然而在这个时候,她在朋友的推荐下加入了 Kongsi Co-op 成为其中一员,没想到却成了合作住宅 “Co-op Housing” 成立的新契机。原本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食品安全课题上的分享和努力,却在互相交流下一拍即合,甚至于在后来提起自身对于住宅想法的时候也有其他会员有兴趣加入。于是合作住宅计划 Co-op Housing 的想法诞生了,并由曾经是室内设计师的佳仪带头启动,在 Kongsi Co-op 被信托的那片土地上规划出未来在这一块发展的初步蓝图。


kongsi coop
Kongsi Co-op 现有的会所位于吉隆坡巴生河边上一块约0.75英亩的土地上。在入驻此地前已有一栋建造于60年代的老木屋,团队重新翻新之余,也计划将四周的空地改造成农地。(照片由Kongi Co-op提供)


问起合作住宅 Co-op Housing 与其他的住宅有何不同,家豪表示其主要的中心思想和合作社的想法是一样的,也就是会员间的互惠互利:有钱的人出钱,有力的人出力。合作社在名义上是房地产拥有方,想要投资的会员也可以拥有一部分的股份,但可以选择不居住在此。而合作住宅的住户则是透过拥有相对应的股份或以类似租赁形式的协议去得到获授权居住于此。


合作住宅的吸引力在于可降低会员在房产租赁或拥有上的消费成本,尤其是针对年龄约 30 岁左右的青年。毕竟在我们所处的社会里,这个年龄层就有能力购买一套房子的人是不多的。同时与其他的房产类型不一样的是 —— 居住于此的会员可以拥有选择或过滤其他入住会员的权力,因而确保该社区居民都拥有相同或接近的生活价值观。


对于 Kongsi Co-op 来说,合作住宅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共享资源。家豪认为现代住宿模式里社区感低落的我们由于与邻里的关系都不甚亲近。在摒弃了过去邻里间会互相拜访,分享资源和技能的情况下,我们都被迫拥有许多不是长时间必备的用具,如一年只会用一两次的烘培电器或五金机械等。“为什么两户人家就必须拥有两套厨房用品,两套游戏机,两套工具?其实互相分享这样的生活模式是更加有质量的。”于是,在他们策划的合作住宅里希望能透过一些共享空间和设施的模式去简化人们的生活空间,达成互相分享也顺带增加彼此间的交集。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社区里,或许有人会修理电脑,有人会修水喉—— 那是不是代表我们可以互相交换技能,而不需要凡事都只能找外面的技工。而若当中有人是居家上班的,也可以偶尔帮忙看顾临时无人照顾的小孩和老人,互相照应。”

“大家热衷于买房子防止自己有一天会流离失所这样的想法其实也不是真的那么靠得住。一纸地契在许多政策面前其实也不是真的可以完全防范政府在未来发展的情况下征收土地。而我们合作社在土地信托下所持有的这一块地其实也和土地局颁发的那一纸地契拥有类似的效应。不一样的是,土地信托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信任上。只要一天地主认同我们的经营模式,这一块土地就不会被取回。”



“土地信托” 在法律上应土地所有人的要求或授权而取得此地的所有权。然而,与其他类型的信托一样,每个土地信托的条款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量身定制。 

Kongsi Co-op 表示他们现在的会所所在地也是在土地信托的背景下以缴付租金的模式用地。该地地主也秉信土地不应该被私有化,而是应当让整体社群能共享发展,从而达到更大的合作经济效益。用更简单的白话解释就是 “有些人拥有一块地,但不清楚自己能用这一块地做些什么,于是就把地借给有想法,但没有地的人去使用—— 比如提供给耕种健康有机蔬果的农民使用。”


佳仪表示目前的进度是先把现阶段固有木房子——Kongsi House整修好,成为合作社正式的办公空间,并部分开放予大众成为共享工作空间,活动空间和图书馆。此外,也会把现有的厨房改造成一座共用厨房和社群咖啡馆。而接下来的计划则是在空地上兴建四栋实验性的合作住宅—— 当中包括一栋单人住宅,一栋家庭式住宅,一栋宿舍和一栋共用设施空间。剩下的空地则会预留为活动空间,待未来再做下一步规划。



佳仪(左)与团队在商讨如何改造 Kongsi House(照片由Kongi Co-op提供)


问起佳仪对于 Co-op Housing 成为自己未来住所的计划对比曾经的梦想住宅有何想法。她说:“这一切都在机缘巧合下发生。在我放弃原本的计划后,Co-op Housing 出现了,而且与我的原计划的中心思想差不多,所以很欣然地就把这个计划进行下去。”


最后,我们问Kongsi Co-op 团队之一的阿豪,若届时合作住宅正式成立了,会不会也考虑加入?他表示会。“从前的人们对于拥有一套房子的坚持在今时今日已经不合时宜。老一辈的祖屋曾是大家庭们所聚集的场所,是一家大小的中心点。于是乎,老一辈才会认为拥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是为下一代留下一个根据点。但随着时代的迁移,看看今日的我们,即使与父母都同在一个城市内也不一定是住在同一屋檐下。我们的聚集模式已经不似从前,继续坚持这样的拥房模式又是何必呢?”


在全职加入 Kongsi Co-op 前阿豪曾是个银行家,在金融界里打滚多年。他认为过去年轻的自己可能不会想要住在合作住宅里,但若把更长远的未来列入考量下,自己或许有一天也会有家庭,会变老。在一个能互相照应,互相分享的社区里生活,何尝不是更好的模式?


“再说,这时代买不起房子的青年比比皆是,也没有必要非得为了要所谓的拥房而倾家荡产,背上三、四十年的债务。我们需要的是社区生活,而不是孤独的豪房。”



Kongsi Coop 的成员会在周末举办“物物交换”市集(照片由Kongi Co-op提供)


参考资料:


1. 陳莞欣. (2019, 2 13). 我老了想和朋友住一起:來自歐陸的「合作住宅」是什麼?. Retrieved from Fifty Plus: 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13977

2. Felicia Oliver. (2022) What is a Co-op and is it right for you ? https://www.realestatewitch.com/what-is-a-co-op/




*声明:以上内容选自草稿第四期<大风吹> ,杂志书中收录更多独家精彩内容。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