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只要找到庙宇和市场,你就找到这座城市的方向指标——台湾鹿港小镇的城市更新

我从小到大去过鹿港数次,每次都有新的意象与收获,鹿港像是一瓮陈年酒,随着时间发酵每次品尝都有不同的滋味,时间让空间和文化相互迭加 ...

鹿港小鎮一景

新旧迭加 复杂的城市脉络


鹿港是台湾少数拥有400年历史却又保存相对完整的城镇,作为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之一,历经了清朝、日治、民国时期,足以为鹿港累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空间脉络,新的时代不断的在旧有的基础上发展,却又不完全抹除过去的事物。


鹿港在乾隆年间(1784 年) 与福建泉州对渡,港口的黄金时期就此展开。当时台湾三大港口俗称“一府二鹿三艋舺” ,其中二鹿——鹿港由于最靠近大陆,因此成了移民来台的主要登陆地。大量的移民聚居再加上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鹿港迅速跃升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随着河砂堆积以及其他新兴港口的设置,之后鹿港逐渐没落并失去通商口岸的功能,此后经济一落千丈,许多居民被迫出外谋生,失去了在港口的地位后,老城仍作为商业中心发展至今,与住区混和。


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城市主要向内陆发展,可依照时期的不同分成三个带状区域 (参考城市规划分析图) ,市区外的绿地则做为农业用地用。这样的规划与发展有其合理性,首先老城当中的建筑多为一至二层楼高,道路也较为狭窄,若作为当代城市中心势必会出现空间不敷使用的情形。因此将现代城市生活向外发展,形成次中心将会是较优解。



城市规划分析图

鹿港小鎮城市结构图

城市的节点空间


我从小到大去过鹿港数次,每次都有新的意象与收获,鹿港像是一瓮陈年酒,随着时间发酵每次品尝都有不同的滋味,时间让空间和文化相互迭加 ,文化上面揉合了民间信仰、商业文化、传统文化以及市民文化;空间上相对应的有庙宇、市场、老街区、居住区。这些区域构成了整个鹿港小镇,透过街道将这些片区串联其来,而街道本身的尺度和特整又增添了一层空间丰富性,在街道之间还有地标以及节点为人们创造特定的活动场所。然而其丰富性却也代表着这片区域的含混复杂,新的城市肌理和老城肌理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论是街区尺度或是道路朝向皆相差甚远,这两套不同目的的交通体系在鹿港小镇进行了迭加。


在这些巷弄间常常迷失方向,只能看到建筑物在天际线堆积。但在巷弄中随意溜达,总是会来到一稍微大点的广场,仔细一看多有寺庙作为核心,寺庙前的广场则是居民聚会的所在。原有的鹿港小镇已经有很多旧建筑被拆除,但是街道肌理与庙宇广场则被保留了下来,至今庙宇仍做为居民区的精神象征。



庙宇前广场作为居民的活动中心

市集前方的广场

除了庙宇,市集也作为鹿港的城市的核心空间,例如“公有第一市场”做为整个鹿港小镇的商业中心,其业态促使这个地方作为大型的人流聚散地,而其余店家也以第一市场作为核心向外扩展。只要找到庙宇和市场,你就找到这座城市的方向指标。


没有完美的城市 只有持续更新中


现今道路系统和步行系统混杂,在路上时常可以看到人车争道的情形,人的路径经常受汽机车打扰,这也造成空间体验不佳,形成片段性的感受,缺乏路径的连续性。居民区临街道一侧大多被商业活动占据,而居民区的内部道路大多较为狭窄。目前缺乏绿地空间的鹿港,或许这样的设计能有效解决现有的问题,以鹿港溪边有规划为公园绿地,同时也设置点状绿地在居民区当中,构成网状的绿地系统与现有的路径相结合,形成齿轮和纽带的关系。城市是我们生活的场所,其规划会受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产业所影响,能一直保留城市更新的空间和发展可能性,才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


*本文首发星洲日报官网,点击此处跳转页面



 

作者 | 刘淳尹 北京清华大学在籍建筑硕士,草稿策划编辑和播客主持人


草稿编辑 | YJ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草稿立场。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