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星洲日报: 零经验,那就从零开始

March 04, 2022

Media-malaysiakini.PNG

星洲日報專題采訪《草稿》核心成員:谭诗颖(左起)、张国强、何凯晶和叶琼美

《草稿》 创刊号的主题 “踏出来”,恰好成为团队左右铭,让这群素人踏出舒适圈, 尝试新玩意。本职为建筑设计师的《草稿》发起人》张国强于大约一年多前就已像同事叶琼美提议创立建筑媒体,只是碍于工作繁忙,这项企划一直被耽搁。直到有一天 “我们再不做就永远做不了了!” 对同事叶琼美说的这句话,成为了《草稿》被实践的起点。 原先的计划里只设想了五六人的团队,两人通过身边的朋友招人,意外地吸引了20位有兴趣发展这项计划的青年。带着探索建筑与社会的理念,以建筑师、发展商、政治人物、文化圈或建筑爱好者为目标读者群,本地第一本中文建筑杂志《草稿》建筑杂志制作团队就此诞生。


打破传统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是纸面上的策展人

翻阅《草稿》,与一般杂志阅读体验大不同,尤其多了很多资讯图表。行政统筹谭诗颖和公关宣传叶琼美坦言团队几乎无编采经验,倒常设计作品集。曾在北京青年组织办过刊物的何凯晶顺理成章被推举为主编,再加上张国强为总编,4人组成营运中心。 一开始,制作团队按照传统编辑模式,把成员分为文字组和美术组,不料大伙却因此“卡住”,各做各的,一个题目的思绪无法连贯。 “我们受的建筑训练就是把资讯整理成有效图文,在有限的空间里设计房子,也包括在有限的板上呈现资讯”。何凯晶等人于是尝试打破传统模式,让成员按照课题自由组队,再每组分配10页篇幅,让大伙各自成为“纸面上的策展人”。


议题多面向,不只是谈建筑

《草稿》创刊号谈空间,触及了一些政治相关的议题,如疫情之下合约医生示威罢工的空间、独立广场意义的流动等。此类讨论空间与权力的议题,大大超出人们对建筑杂志的想象,不再只是讨论建筑与个人、环境或建材选择等议题。一开始何凯晶就希望这本建筑杂志不是在讲建筑、装修,或建筑圈才懂的术语。她观察朋友圈的反应,一些当老师,律师的都满“惊奇”,建筑可以有这些讨论面向。 创刊号在本地华文圈受到瞩目,主编张国强坦言相较《麻河时光》,读者对《草稿》比较严格。对此团队正面以待,一来能与读者互动交流,二来也表示大家很用心阅读。至于会否担心内容知识量过大而难以亲近普罗大众?他的看法是,贵精不贵多。由于一开始设想的目标群是建筑人、发展商、政治人物和文化圈人士,张国强表示,这些都是影响公共建设发展或决策的相关人士,所以”就算卖了三五百本,有这些人看到,发现原来有这样的观念,就好了。“

​内文和图片摘自: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