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泥鳅”不只新鲜,还既文艺又市井 | 走访泥鳅空间

采访 & 文字 | 陈立康

专题小组 | 张礼斌 ;林婕萦


*以下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并授权使用


一场暴雨,如鱼得水的泥鳅却忙得不可开交,雨水一寸一尺的淹进店里,管你店员顾客,连隔壁神料店的安娣安哥都前来搭救,帮忙把家具古董往楼上搬。苦中作乐,雨有温情,这就是泥鳅与附近的邻居创建的社区。一只活跳跳的泥鳅遁入老店屋落水归池,而沉静的坡底则就此荡漾起了新活力。一个接着一个,一波接着一波,不甘寂寞年华不老的老店屋都终究弃守了多年的空虚,陆陆续续迎来了年轻的梦想与空间。带着时光的痕迹,将历史的韵味熬酿成怀旧的情感,感染着到访的每一个人,然后继续在漫漫的岁月中创造出更多的回忆与故事。




遁入泥中的淡水鱼


浸泡在建筑设计圈少说也有十年之久,是建筑师的手笔, 还是室内设计师的设计,十之八九猜错不了几回,但这老店屋里的泥鳅却是只怪鱼,怎都看不出到底是由谁来设计的。


建筑师太爱纠结于几何美学;室内设计师则浸溺于视觉配搭,而不在框架之中的泥鳅空间则凭着摄影师的敏锐触觉,营造出了另一种空间美感。店屋的中庭有建筑师爱用的天井设计,洒进来的天光助长着肆意生长的绿植;而角落的暗处则有着室内设计师的拿手绝活,打灯渲染家具摆设,总能恰到好处。一切的不相搭在这里却又是相互的贴合,相斥的设计语言在空间里巧妙的得到了和解。





“为什么叫做泥鳅?因为泥鳅很有营养啊!”


不按牌理出牌的仨人摄影在摄影业界就是个奇行种,摒弃了看腻的商拍模式,放生自我地去创建自己的风格和特有的小众。在疫情突袭下,拍不了照就转念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卖卖咖啡、摆摆收藏、自己有空间可拍照,又可以找朋友进驻搞活动,算盘打的劈里啪啦响,结果还真的响出名堂,从此老街神料店旁就多了间文艺咖啡馆。


凡事都想“再来一点”的仨人总是不停地想要再实验再尝试,殊不知那改装了不知多少次的门面已经混淆了多少人,上一次去或下一次去都会让你感觉去错了地方,总觉得哪里又动了手脚,哪里却又似曾相识,总之每一次的到访都会是一条新的泥鳅。


对他们来说,好的创造者绝对是个麻烦的人,不断麻烦自己,麻烦他人。

怀旧即是日常


或许因为是阿公阿嫲养大的孩子,怀旧对仨人摄影创办人Rayson而言不是潮流,而是生活的日常和审美的滤镜。当今Instagram与小红书充斥着各种怀旧时尚,仿古的装潢或复古的打扮是潮流的席卷,但潮流总是转瞬即逝,二三十年后的潮流又将会是什么模样?


主打怀旧的泥鳅空间则无关潮流,纯粹的只是个人的喜好。“如果只是一时兴起,是不可能有这些收藏的“ 指着这灯这椅还有那打字机,处处都是Rayson 长年从国内外淘回来的宝。而有了这些收藏,自然也得为它们觅个家,从此年代的老味道就成了泥鳅的金字招牌,哪怕有一天怀旧的潮流不再,但怀旧的情怀依然能感染到那群懂它的人。





人与空间的聚焦


怀旧其实算是一种恋物癖,是对逝去的人与事的情感寄托。选择进驻老店屋的泥鳅则决定将这种情感重新定义,用另一种视角去复刻老街的故事,并萃取出它独特的魅力与韵味。他们自费冲洗照片编排策展,仨人主动为附近的长者与街坊邻居拍照记录,透过他们的镜头去聚焦市井小民的故事。


那天泥鳅楼上的展场到处都是安娣安哥和他们的家人,文艺与市井抹去了隔阂,熟悉的父母长辈在镜头底下展现了另一种面貌,从而完整了日常生活中他们不被看见的那一面。而比起在乎拍得美不美帅不帅,其实老街里的他们更感动于遇上仨人这群愿意听他们讲故事与记录他们故事的人,照片能留下的只有画面,但背后蕴藏的情感和意义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底片一卷36张,每一下快门就是每一次抉择,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声明:以上内容选自草稿第三期 < 大风吹-Lucid Dream —— S1: 我活在谁的梦里 > ,杂志书中收录更多独家精彩内容。此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内容版权为草稿和作者所有,未经草稿授权,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否则即为侵权。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 专页



bottom of page